生活 理财 投资 股票知识 贷款 基金
早泄 皮肤补水 白癜风 雀斑 癫痫 高血压 肝硬化 青光眼 尿毒症 腹泻 腰肌劳损 预防肝癌 牙龈肿痛 改善哮喘 痛经 前列腺炎 广告
首页 > 要闻> 热点推荐 > 正文

2万亿元的大生意瞄准年轻人的钱包 情绪这门生意正在重塑社会的脉络

2025-08-04 16:07 投稿:一路孤行 广告
核心提示:情绪这门生意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花样,将我们的本质需求变成一件件消费品。趋吉避凶的护身符、令人上头的盲盒、5元/杯的奶茶社交狂欢、溢价10倍的演唱会门票……在这场正火热进行的消费革命里,人们正试图花钱买来好情绪,赶走坏心情。

情绪这门生意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花样,将我们的本质需求变成一件件消费品。趋吉避凶的护身符、令人上头的盲盒、5元/杯的奶茶社交狂欢、溢价10倍的演唱会门票……在这场正火热进行的消费革命里,人们正试图花钱买来好情绪,赶走坏心情。
在这波风潮中,我们该如何看待情绪经济正在重塑社会的脉络?买卖之外,情绪本身的定位和价值是什么?
 
情绪这门生意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花样,将我们的本质需求变成一件件消费品。压力之下的人们急需低成本、见效快的情绪速效药,于是,提供未知、刺激、仪式感等情绪的商品大行其道。
 
商品背后是极其敏锐的商家,他们迅速把人类最古老的快乐、安全感、掌控欲与归属感进行分类、设计、定价并出售。从实体符号到虚拟偶像,从宠物互动到AI陪伴,无所不包。
 
它看似快速解决了问题,实则制造了新的问题。
 
它提供了许多抛售焦虑、抄底快乐的捷径,却似乎切断了人类自我救赎的道路。
 
别让你的情绪轻易成为别人的生意。关于情绪的这门生意越是火热,我们越要不带情绪、更审慎地看待它。
 
当“××焦虑”“情绪价值”“情绪内耗”“情绪管理”“松弛感”等词语频频出现在人们眼前时,与此关联的一系列事物也应运而生:有人在线上购买“爱因斯坦的脑子”“好运喷雾”“情感树洞”等产品,订购叫醒、陪聊、哄睡等服务;有人在线下买Jellycat、水晶,拆LABUBU盲盒,去听自己从小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,跟“纸片人”约会,或者就近找棵大树抱抱……
 
这种消费形态,可以统称为“情绪消费”或者“情绪经济”。数据显示,2013年以来,情绪消费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%,预计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。
 
年 6 月18 日,北京。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内,近期火热的 LABUBU人偶参与表演,与游客握手互动。(图 /CFP)
 
根据《2024中国消费趋势洞察报告》的调查,受访的18—65岁人群中,有64.6%的人认为自己“更看重精神消费”,有48.9%的人认为“每周要有单独的时间找地方彻底慢下来放松”,还有44.2%的人“尝试过多巴胺穿搭”。
 
消费者重新定义了消费,他们想要的是纯粹、持续的治愈力,不麻烦、不用付出也因而不会受伤的陪伴感,以及易得、即时的情绪快充。为喜欢的东西付钱,被称为“精神维护”。
 
日本学者三浦展在其著作《第四消费时代》中提到了“创费”的概念——为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费。这一届年轻人,正是“创费”观念的实践者。他们遵从内心的需求,不从众,以“悦己”为诉求,希望活出简单、确定、不内耗的人生。
 
需要注意的是,只想要正反馈、杜绝负反馈,算不算某种逃避?把快乐和幸福归为必须实现的人生KPI,是不是某种“从众”?情绪价值被量化、感官化,又是不是某种“被制造的需求”?
 
以及一个终极之问:你的情绪空洞,因此被补上了吗?
 
心情在变,消费也在变
 
情绪消费,简而言之,指消费者通过购买达成情绪满足和心理补偿的行为。Z世代是其主要消费群体,他们在“内卷化”社会的压力之下,通过消费行为寻求情绪纾解与精神归属。
 
在《Z世代青年“情绪消费”的现状、成因及其法律规制》一文中,两位作者从四大视角分析了情绪消费的不同面向。
 
首先,从心理学视角来看,基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·格罗斯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,情绪消费是Z世代通过“情境选择”(如购买虚拟陪伴服务)和“认知改变”(如重构自我价值)实现情绪管理的策略。实证研究表明,情绪消费与个体的焦虑水平和孤独感显著相关。
 
其次,从社会学视角来看,法国哲学家让·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指出,情绪消费商品(如“虚拟恋人”)超越使用价值,成为数字化社交资本的载体,用于构建“理想化人设”。例如,购买“学习监督”服务,强化“自律青年”身份标签。
 
再次,从经济学视角来看,根据战略地平线公司共同创始人B. 约瑟夫·派恩和詹姆斯·H. 吉尔摩提出的体验经济四阶段模型,情绪消费被归类为“逃避型体验”,其价值在于短暂脱离现实压力(如“骂醒恋爱脑”服务)。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内曼的行为经济学的双系统理论可以进一步解释非理性消费:平台通过即时反馈(如打赏提醒)激活用户的“快思考”系统,削弱其理性决策。
 
最后,从传播学视角来看,美国社会学学者雪莉·特克尔提出的“群体性孤独”现象表明,Z世代通过情绪消费填补线上社交的“情感空洞”,如“晚安短信”服务模拟亲密关系,但加剧人们现实社交能力的退化。
 
根据《让情绪有着落:2025情绪营销8大趋势洞察报告》,当代人面临以下压力:未来不确定性(37.1%)、经济负担(36.7%)、工作压力(35.0%)、家庭责任(31.0%)、健康问题(24.7%)、人际关系(24.5%)、时间管理困难(22.0%)、情感问题(22.0%)。这些挥之不去的现实问题,是情绪消费崛起的根源。人们倾向于在可控领域内建立秩序感,对情绪的投资也成为更能赋予确定感的人生选择。“对情绪的关注不再被认为是感性层面的自我沉溺,而是理性权衡后的生存智慧。大众正以多元方式兼顾感性表达与理性策略,构建情绪疗愈体系。”报告写道。
 
报告团队发现,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情绪疗愈:刷一部微短剧,快速沉浸+即时纾压是快节奏生活的解压神药(52.2%);不找朋友,找个搭子,选择0压力社交的轻陪伴活动(43.3%);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辅导,科学地、系统地调节情绪(40.7%);选择自然的“自愈系”,晒太阳是最小单位的自我疗愈(36.7%)。
 
2019年9月6日,巴西里约热内卢。在这场名为“我的博物馆”的展览中,展示了大量经过人工智能分析、整理的私人社交媒体账号内容。(图 /CFP)
 
与此同时,人们也渴望更多的“积极激素”或曰“幸福激素”。有网友如此总结幸福激素的来源:多巴胺(吃喝、目标达成、睡饱、泡澡);催产素(社交、抚摸、撸猫狗、助人);内啡肽(运动、大笑、听音乐);血清素(日晒、冥想、林间漫步)。它们成为渴望获得平静、快乐、放松的当代人的“精神荷尔蒙”。
 
“加入一个故事”
 
目前,情绪经济处于快速成长阶段。据淘宝、天猫“6·18”战报,453个品牌成交破亿元,其中潮玩、宠物、运动三大“情绪赛道”得到了爆发式增长。
 
近期火爆的潮玩LABUBU,直接带出了这轮情绪消费话题。有分析文章指出,LABUBU如此火爆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够怪——当下,人人都在追求正能量,努力塑造完美人设,而它以有点坏、有点丧的不完美样子,让人们共情:“这不就是被工作逼疯的我吗?”
 
这种心态,基于心理学中所说的“情绪投射”。人们会把自己不愉快的经验、无法满足的欲望和本能,或难以解决的焦虑和冲突压制下来,它们便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。而一旦找到情绪投射对象——比如有着“爱谁谁”小表情的LABUBU,被压抑的情绪就找到了纾解的出口:“如何呢?又能怎?”你可以把它视为“摸鱼搭子”,脑补各种“发疯文学”,甚至预演“砸烂格子间”的戏码。

版权及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入驻卓财商会员投稿发布或转载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,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zhuocaishang@126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大家关注
最新热点一周热点
健康导购更多
举报/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