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 理财 投资 股票知识 贷款 基金
早泄 皮肤补水 白癜风 雀斑 癫痫 高血压 肝硬化 青光眼 尿毒症 腹泻 腰肌劳损 预防肝癌 牙龈肿痛 改善哮喘 痛经 前列腺炎 广告
首页 > 要闻> 财经新闻 > 正文

财经新闻网:消费贷拉动业绩 助贷合作冲规模

2019-06-22 18:44 投稿:一路孤行 广告
核心提示:财经新闻网:继中小股份行在消费贷领域跑马圈地之后,部分城商行也看中了这门赚钱的生意。在同业业务受到强监管、压降规模后,零售业务承担了城商行增收的重任,而消费贷则是关键的利润来源之一。然而,由于线下网点和客户的限制,城商行无论是科技投入还是场景金融生态圈构建仍有不足。   

   财经新闻网继中小股份行在消费贷领域跑马圈地之后,部分城商行也看中了这门赚钱的生意。在同业业务受到强监管、压降规模后,零售业务承担了城商行增收的重任,而消费贷则是关键的利润来源之一。然而,由于线下网点和客户的限制,城商行无论是科技投入还是场景金融生态圈构建仍有不足。

  
  据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了解,随着监管层对于消费贷的监管趋严,城商行在助贷合作中的业务将越来越规范,反而未来会制约一些银行作为金主躺着挣钱的运作模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与助贷机构合作中,城商行的零售客户黏性并不强,也很难体现出银行差异性。
  
  赚钱利器
  
  近期,天津银行公布了2018年业绩报告,其中披露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从87.93亿元增长至778.96亿元,增速达到了785.88%。与此同时,天津银行的个人贷款利息收入为33.19亿元,同比增幅为121.57%。
  
  实际上,在城商行纷纷提出零售转型战略和数字化战略的同时,消费贷就成为了业务的一个重要落脚点。上海银行、江苏银行、宁波银行(002142)、南京银行(601009)、青岛银行、西安银行、中原银行、盛京银行、徽商银行等银行均在消费贷上发力,多家银行的增速都超过40%,甚至有的银行增速在100%以上。
  
  财经新闻网从规模上看,上海银行、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消费贷余额迈过了千亿元大关,分别达到了1575亿元、1056亿元和1149.75亿元。其中,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两家银行增速还维持了较快增长,达到了127.39%和80.65%。
  
  “近两年,银行贷款利差收窄,尤其是对公贷款利润非常低,而同业业务和投资性业务均受到严监管,处于压降规模时期,更别提存管业务带来的一些麻烦,城商行所能做的赚钱业务比较少,不少银行看到了消费贷的机会。”一家城商行人士表示。
  
  财经新闻网该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,在P2P市场萎缩的同时,消费市场的需求并没有下降,这为银行通过消费贷满足市场这部分需求提供了可能。“银行业务利润都已经比较透明了,尤其是城商行这类资金成本较高的机构。对公业务贷款的利息通常是基准或略有上浮,银行收益不足2%。消费贷利息有比较大差异,但是银行在收益上一般都能达到5%以上。”
  
  上海银行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了该行去年个人贷款的平均利率为6.52%,相较于2017年提高了1.19个百分点,也高于该行对公贷款和票据贴现的平均利率。毫无疑问,消费贷规模的增长带动了个贷的平均利率水平,也为银行贡献了较其他业务不低的利润。
  
  渠道之困
  
  财经新闻网从多数银行个贷占比上看,城商行以前对零售业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,直到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,让银行看到了零售业务的巨大价值。同时,对公业务的利润走低,且风险持续暴露,对城商行经营形成了压力,也倒逼城商行加大消费贷市场投入。
  
  然而,大多数城商行缺乏零售的经验和流量基础,金融科技的投入也不是一笔小数,这令城商行的单打独斗难有作为。
  
  “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助贷方,提供场景和流量,而城商行只需要提供资金就能切进业务中。”南方一家城商行电子银行部人士表示。
  
  该电子银行部人士告诉记者,在互联网“巨无霸”面前,城商行可能尚属弱势方,合作的基础也就是提供资金赚高利差。
  
  “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强项应该是风控能力。但是在助贷的模式中,很多银行是按照助贷机构的打分来放款,银行的风控反而被弱化了。”上述电子银行部人士表示,“这可能也与助贷的模式有关。有的助贷机构对银行提供的资金兜底或承担一定比例的损失,在坏账比例并不高的时候,可能银行会比较相信助贷机构的风控水平。”
  
  财经新闻网有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,城商行对于助贷机构的选择,也就是所谓的门槛决定了消费贷的资产质量,“微粒贷”、“花呗”、“借呗”、“京东白条”这类模式资产还比较优异,平台方不兜底,但能够通过履约险的投保降低风险。
  
  记者了解到,由于市场对于助贷模式的高度关注,监管对城商行一些包括风控在内的业务外包表示了担忧。
  
  “助贷机构风控可能和银行风控有所不同,一旦规模做大,可能就存在风险。实际上,一些有实力的银行还是希望能单独做产品、做渠道、搭场景,比较好的方式可能是将产品和服务做成模块化去嵌进场景或产业中,而不是单纯去做资金提供方。”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,“从银行的角度来看,做大消费贷规模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和机会,至少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多挣一些资金,这也是有利于未来转型发展的。

版权及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入驻卓财商会员投稿发布或转载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,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zhuocaishang@126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大家关注
最新热点一周热点
健康导购更多
举报/反馈